有時候,指標這種東西真的會害死人,尤其當這個指標的設計並不是那麼恰當的時候。
記得以前工作的時候,有時候大老闆們心血來潮,就會發明一些performance index來給各部門考評。好比說,operation 部門的指標可能就是整個公司 cost down的程度,RD部門可能就是專利或paper件數,design部門可能是案子改版次數,marketing/sales部門當然就是每個案子的revenue或是profit。
可是這些指標定下來往往造成部門之間的惡鬥,像design跟operation部門,design為了想讓改版次數減少,堅持想找比較昂貴但是品質比較穩定的廠商,然而對operation部門而言,他們努力的目標是尋找更為低價的廠商,這兩者之間的觀點形成無可救藥的對立,每次都要一番角力。Marketing部門想要爭取時效,於是拼命擠壓design的時間,但design顧及改版次數,不肯輕易出案子。這種部門間的相互角力,在某個角度上看來或者是讓不同思維之間互相制衡,但另一方面,也損耗了很多公司內部的資源在內鬥上。指標的訂定是很重要的,如果每一個部門都只有單一指標,那這個部門的決策必然會陷入某種單向度的偏頗之中。指標之間比須存在某些制衡,才能讓部門的表現達到平衡。
之前有一個相交多年的好友自己創業開公司,公司草創初期他便花了很多心思在員工考績指標的設計上,像業務人員的考評標準,除了自身的業績佔了考績的70%以外,另外的30%則是「協助同事完成案件」的成果。朋友的說法是,因為業務人員之間,經常為了搶業績而明爭暗鬥,或甚至互搶客戶。當有菜鳥進來時,老鳥為了害怕菜鳥太厲害以致於搶了自己的風采,都不願意出手幫忙,以致於常常造成一些「明星業務員」,除了這些明星以外的其他業務員陣亡率都很高。他這樣設計,是希望業務部門成員能把自己視為一個團隊,他重視的是整個團隊的performance,而不是個人表現有多麼出色。依照這樣的指標設計,一個業務員即使個人業績非常亮眼,如果始終拒絕幫助同僚,也只能有七十分。
指標是重要的,不同的指標設計,可能會創造一個亮眼的團隊,也可能造成一個自私的畸形怪物。
同樣的,我發現,指標現象也會發生在學習上。如果學習指標的訂定不當,也會造成孩子在學習上的不平衡現象。不管是把孩子送到學校或是安親班或是才藝班的父母,難免都會想要看到成果,問題是,成果究竟包含了哪些?怎樣的成果才叫做好的成果?一個幼兒英文老師的performance index,是孩子學了多少單字,會了多少字母,會說幾句英文,還是應該是孩子對於英文是越來越有興趣,還是越來越厭惡,孩子對於這個語言是否越來越有感覺,還是只是背誦。
父母心目中的指標往往會影響老師的教學方向,如果所有的家長一面倒的要求老師做更多單字背誦,老師即使希望使用更為自然的方式讓孩子做親近恐怕也很難維持。如果父母一味要求孩子算術速度的快速,那日後孩子遇到難題的時候,恐怕也會用「只求速解」的心態來看待,而不願意多花些心思去思考更多不同向度上的可能性。
然而這些東西,較諸那些明顯的指標,的確有其難以指標化之處。你要怎麼去衡量一個孩子的興趣多寡呢?要怎麼去評斷孩子對於思考是否更為審慎呢?這些質素往往表現在許多生活面上,獨獨沒有辦法用考試看出來。考試要如何設計,指標要如何設計,這真的是個大題目。如果所有的氛圍都傾向「又快、又多」,那我們得到的大概就會是一群除了「又快又多」什麼都沒有的孩子,更遑論那些根本在學科之外的特質。
在設計親子營英文教材的同時,我這樣思考著,我將要給那些媽媽們什麼樣的許諾和願景呢?我要告訴她們,我將要把她們的孩子的英文帶往何處呢?我希望在這個階段給她們的孩子怎樣的氛圍和心情?我希望給這些孩子怎樣的印象呢?我要揭櫫什麼樣的學習和教學指標呢?
我想了又想,想了又想,我想我唯一能承諾的是,我希望我帶的每一堂課,孩子都很快樂,而且越來越覺得,英文是一個很好玩的東西。至於說,學了多少單字,記了多少字母,學了幾句會話,看到老外會不會批批ㄘㄨㄚˋ,那就要靠時間的累積了。至少我希望,沒有孩子會覺得,英文是一個討厭的東西。然後當他們逐漸長大,當有朝一日他們在書店的書架上拿起一本很漂亮看起來很吸引人的書,突然發現那是英文的時候,不會說:「討厭,怎麼會是英文的啦!」而會說:「挖賽,太酷了,是英文的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