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文章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全方位小學輔導服務

親子遊戲治療

 

親子遊戲冶療的目的:

幫助孩子改變對父母既有印象,包括對父母的感覺、態度及行為的觀感

讓孩子以遊戲作媒介表達自己的思想、需要及感受

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心、自我價值及自信心

 

穩定情緒

是兒童的語言,表達其經驗、   感受及願望為兒童帶來歡樂

   *以社會認可的方法,發洩憤    怒及暴力行為

   *為困難找出路,化解內心鬱     

  • 發展內在那份天賦的能力
  • 兒童學會尊重自己
  • 孩子有機會自主及自己作出決定
  • 有機會對周圍環境作出控制,             並享受其中感覺(滿足感、能力感)

 

遊戲冶療原則

  •      由兒童作主導,父母只須跟隨著去做
  •   ﹝發揮創作力、學習獨立自主、發洩   情緒、    學習解決問題、建立自尊    與自信等﹞
  •          不需讚賞、鼓勵及沒有批評、建議、否定或想改變兒童
  •          遊戲時間以30分鐘至45分鐘為最理想
  •          父母的工作主要是感受或體會孩子  的經驗,明白他/她背後的思想、目的及情緒等
  •          父母另一工作是用適當的言語表達自己對孩子的體會,尤其重要的是反映孩子在言語或行為的直接或間接表達的情緒

 

親子遊戲的時間及地點

預先選擇一個時間及地點,不受騷擾也不用擔心被破壞或引起混亂,沒有電話裝置,也沒有其他孩子打擾。

 

穩定情緒的玩具

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玩具:洋娃娃,洋娃娃家族,奶瓶,乃嘴,辦家家,玩具屋,布偶,電話,收銀機,交通工具。

 

發洩暴力和憤怒的玩具:士兵玩偶,槍,刀,劍,凶惡的布偶。

 

想像力及表達情緒的玩具:泥膠,積木,蠟筆,膠水,畫板,畫紙,沙,水。

 

不宜玩具:棋,遊戲機,著名卡通人物。

 

兒童為本八個治療原則:

    家長必須與兒童建立一份友善及溫馨的關係,盡快取得他/她的信任

    家長要完全接納兒童

    家長須在這份與兒童的關係中建立一種氣氛,讓兒童感覺家長是容許他/她自由表達自己的情緒

    家長隨時醒覺兒童所表達的情緒,然後把該份情緒向兒童反映,以幫助兒童明白自己的行為

    家長深信如果兒童有機會,他們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及改變自己的行為

    家長不作任何嘗試或用任何方式去主導孩子的行為和說話。家長須讓兒童作主導者,然後自己跟隨兒童的引導

    家長明白治療是一漸進的過程,不會催迫治療的速度

    家長在治療過程中訂下的行為規限,只是為了要把治療過程和現實生活連接,並為要讓孩子醒覺他/她在與家長這份關係中的責任才訂定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rryonthef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