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蟲看電影》
 
那天帶著孩子去參加毛毛蟲的觀影讀書會,看的電影是法國導演楚浮1959年的作品四百擊。
 
第一次看四百擊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那是十幾年前的大學時代還是個文藝青年時,( 啊哈!顯然"文藝青年"是當時的專有名詞咧...............),當時的觀影心情跟現在當然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是,當年我還是個"孩子",而現在我是個娘..............
 
看完電影有一種古怪的感覺,影片中的孩子實在跟"壞孩子"扯不上一塊,或者我已經太習於現在的"壞孩子"是那種飆車上夜店喀藥或是帶著「噴子」四處亂噴的安啦少年耶,逃學撕本子說謊偷錢根本只能算得上是打打手心嘮叨兩句的罪名。或許在五十年前(1959年)民風比較淳樸吧,所以這樣的罪行已經是足以構成上感化院了。
 
多「壞」的孩子才算壞?壞到什麼程度才是真的壞?什麼樣的壞是可以原諒的,什麼樣的壞是壞到骨子裡?什麼樣的壞是屬於「留校查看」?什麼樣的壞是應該被貼上標籤去遊街的?或者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尺度吧!
 
然而在影片裡的孩子們的確讓人有說不出的遺憾,原因是,當我們用孩子的眼光在解讀他們的行為時,那些在大人眼中「不知道如何管教」的行為卻僅僅是一些不知所措下的「誤動作」,然而這些動作卻換得了一張又一張的「壞孩子貼紙」,被貼滿貼紙的孩子們只好被送到壞孩子集中營去集中管教了。於是我們只好說,是一連串的誤解導致了一群壞孩子的產生。然而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素引致了一連串的誤解呢?我們在影片中可以發現,整個體制缺乏一個「了解」的機制,也就是說,誤解一旦產生,就只有繼續堆積,而沒有融化的可能了。當然影片中也有心理輔導老師的存在,但在孩子的眼中,輔導老師的輔導模式是僵化的(因為有標準答案而且反應是可預期的),於是孩子們發現所謂的輔導只不過是大人故做寬大的另一個「騙局」而已。
 
「不要過早給人貼標籤」是我從影片中的得到,當然這樣的結論不僅僅是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用在成人身上亦然,很多時候,我們對於其他人的言行的解讀,是基於許多既有的刻板印象,一旦我們對一個人有了負面觀感,即使是同一句話,我們也會有不同的解釋。或者這也是那些孩子們的無力吧!「反正怎麼說也沒有用,你們大人也不會相信啦!」所以孩子們寧可選擇繼續「變壞」,「反正也沒有什麼差!」孩子們如是說。「有教無類」或者也應該是基於這樣的心情,不論孩子先前被賦予了怎樣的「期待」,壞的期待、好的期待、充滿希望的期待、或是根本不敢期待的期待,都給予相同的表述機會和不同的可能性。
 
或者僅當我們對所有的人不再充滿了負面期待的時候,我們才會對這樣的事情有著莞爾一笑的心情:
 
一個小孩段考考試最後一題10分全被扣,因為題目是:「小朋友,說說看….」
小孩說:我等了一節,都沒機會「說說看」……。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如果一連串的誤解可以造就一個楚浮,那也是不錯的事情。(按、四百擊有極重的楚浮個人色彩,算是楚浮個人自述性童年回憶的電影。)
 
 
《關於四百擊》
 
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
法蘭索瓦‧楚浮 François Truffau 導演
尚皮耶.李奧 Jean-Pierre leaud 主演
94分鐘 / 輔導級
 
新浪潮的參考資料:
2.      電影史
3.      關於楚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rryonthef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