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不是搞影像的,只是年輕的時候頗崇拜了一下藝術電影。初初看藝術電影實在是一種莫大的精神自虐,尤其對於一個二十出頭的少年人而言,那種緩慢而冗長的運鏡方式,那種平鋪直敘沒有太多特效的蒙太奇,比諸好萊鄔的打來殺去,簡直像喝了巧克力之後去喝白開水般的無味。在那樣血氣方剛的少年時,若不是衝著「藝術」那兩個字,誰又有毅力在塔可夫斯基的鄉愁的最後場景中不睡著。

 

然而,白開水仍有白開水的好味道,在某些時候,巧克力喝多了難免感覺到甜膩和反胃,淡淡的白開水更有他特有的香氣。然而在來到了看電視會打瞌睡、看電影一定要上廁所的中年之後,那種「為了藝術為了愛」的痴狂,也逐漸被軟坍在沙發上的馬鈴薯取代了。馬鈴薯不要藝術,只要一點精神刺激和聲光效果,再加上一點點心理補償作用的American dream

 

前一陣子跟一位出版界的大姐大閑聊,大姐最近改行寫劇本,就把年輕時代瘋電影寫分鏡表的那份痴狂也帶進了她的劇本寫作之中,她寄了一份最近正在寫的劇本稿給我聞香,不慣看劇本的我,看了兩天,直覺頭昏腦脹。

 

「怎麼那麼多場啦?」我抱怨道。

 

「這還算好的咧!」她說:「因為是偶像劇,講究小成本,所以場景不能太多,要是寫動作片,那分場還要更多。」

 

我聽了昏倒。

 

然後大姐開始講到寫偶像劇本的訣竅。

 

「首先是場景不能太多,」她說:「因為牽涉到成本的問題。既然場景不能多,就只好在每個場裡拼命講話,所以我們的偶像劇都特別愛講話,每一場都講話特別多。偏偏偶像劇演員多半是新秀,念起台詞來又不是那麼有味道 …………。」

 

「難怪我每次看偶像劇都看到想睡覺。」我忍不住插嘴道。

 

「對呀!對呀!」大姐說道。

 

啊!原來如此啊!我一直以為,看偶像劇想睡覺是一種衰老的表徵,可現在才知道,原來實在是因為製作成本的緣故啊!

 

然後突然想到年輕時看的那些藝術電影,那些個超級長鏡頭、超級少場景、超級少對話、超級慢動作的電影,比諸偶像劇,所不同者也不過是意境而已。難怪老是有人在藝術電影院裡鼾聲大做,被左鄰右舍白眼而不自知。

 

最近金馬大拜拜又要開始了,以前每年都要參加的遶境,自從坐三望四之後就自動打退堂鼓。一方面工作忙,一方面也有點自知之明,身上僅存的那點藝術細胞,在歲月和現實的聯合摧殘之下,大概也所剩無幾。花錢買電影票,其意義大概也只是換個地方睡覺,所以只能在心中默默的艷羨那些插頭香的少年們,然後憑弔著自己逝去的青春。

 

怎麼呢?好像寫著寫著就會不小心自動跳頻開始懷舊咧!大概真的是老了。其實原來只是想,寫篇文章來偷偷笑偶像劇一下的,怎麼會變成這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rryonthefir 的頭像
    berryonthefir

    寄生草莓的幸福小舖

    berryonthef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