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帶韋韋參加Baby Home家族的網聚,這是我第一次帶韋韋參加寶貝家族的網聚。
因為是週間聚會,參加的媽媽都是專職媽媽,參加的孩子多在一歲到三歲多左右,更大的孩子們多半上幼稚園去了。
剛到餐廳的時候,有點羞澀,我和兒子都是,有些孩子一到就跑成一團,有些媽媽一到就四處自我介紹聊天,只有我和兒子找了個有沙發的桌子坐下,我不知所措,兒子則乖乖坐在我旁邊。旁邊的媽媽主動跟我搭訕,我很「溫婉」的回應了,完全不像我平常的個性,看來,人的性格的確會受到環境很大的影響。
看著旁邊四處奔竄的小孩兒,兒子絲毫沒有加入的意思,旁邊的媽媽說:「他比較內向喔!」
我說:「嗯,對呀!」很想說,是呀,我也是耶!
媽媽們漸漸到齊,人多了起來,孩子們有的看魚,有的四處跑跳玩兒,媽媽們有的忙著聊天,有的忙著拿相機追小孩拍照。
「你要不要去看魚?」我頂頂兒子。
「嗯。」兒子拉著我走向魚池,他緊抱著他的豆豆小狗,給了他一點安全感。
大家落座後慢慢聊開,有媽媽帶了玩具來,分給旁邊的孩子們玩,兒子借到了一輛小汽車,很開心的在旁邊玩了起來,鄰座的孩子也拿了輛小車,兩人逐漸玩在一起。有點意外,原想兒子以往對比自己年幼的孩子似乎都有點排斥,可旁邊那孩子大概一歲多兩歲吧,他們竟然玩在一起,有進步!玩著玩著,兩人玩到桌底下去了,我一面吃一面給兒子餵飯,他玩得極起勁,完全不管我餵給他什麼,湯匙一來他便張口,只要我的餵飯不要干擾他的玩樂就好。
「你看哥哥好乖吃飯耶!」旁邊的媽媽稱讚著誘導自己的孩子吃,兒子聽了稱讚吃得更起勁。
兩人在桌下玩得高興,旁邊的孩子看了也來加入,桌子底下的孩子越聚越多,越來越熱鬧。媽媽們很放心的聊天,偶而抬頭看看孩子在哪裡,有時候會有媽媽來旁邊的桌子底下找小孩。
兒子玩得很開心,真的很開心。開心,或者一方面是因為有伴,另一方面是因為,在這裡,他發現,自己真的是個「大哥哥」。
獎章
只要是孩子玩,就難免有衝突;只要是孩子玩玩具,就難免有搶玩具。
兒子玩開了之後,四處冒險,到每個桌子去「串桌子」,我則固守原地,讓他找得到我。玩了一會,他突然跑回桌前。
「媽媽,」他指著前方走道上的一群孩子叫道:「她拿我的豆豆小狗。」
低頭一看,原來抱在他手上的豆豆小狗不在了,順著他的手指看去,豆豆小狗正抱在一個蹲在地上的孩子群中的小女孩兒手裡。以往,我會帶著他一起處理這樣的狀況,可今天,我想給他一些不一樣的嘗試。
「這樣吧!」我說:「你去跟她說,這是我的豆豆小狗,請你還給我好嗎?」
「好。」兒子說:「妳陪我去。」拉著我就要走。
我拍拍他:「葛格,你試試看,自己跟她說。」
兒子猶豫了起來:「我不要,她不會還我啦!」
「你可以的。」我鼓勵他。
旁邊正在跟我聊天的媽媽幫忙說:「對呀!你可以的,你已經長大了,你一定可以的。」
兒子有點膽怯,有點猶豫,有點不確定,有點不知道該不該去,畢竟,這是他沒有處理過的狀況。
「這樣吧!」我說:「你先去跟她說,如果她不肯,你再跟媽媽說,好不好?」
兒子很遲疑的點點頭,慢慢的走過去,遠遠的,我看他小心翼翼的彎下身子,小心翼翼的像背台詞般的,跟坐在地上的妹妹說了些什麼。遠遠的,我看見那個坐在地上的妹妹,非常「深明大義」的,很爽快的,把豆豆小狗遞給了兒子。遠遠的,兒子給了我一個很開心的笑。
兒子蹦蹦跳跳的走回來。
「你看!」我說:「你可以的,對不對?」
旁邊的媽媽也幫腔說:「對呀!你好棒!」
兒子得意了起來,他發現,原來他真的可以自己處理這樣的狀況的,剛剛的事情彷彿是一個獎章,一個證明了他是「大人」的獎章。
「可是,」他突然張開手:「我的小汽車被他拿走了。」他指著孩子群中的不知道是誰。
我笑了。
「這次,你知道要怎麼做了,對不?」我說。
兒子很開心,他點點頭,抱著豆豆小狗,很自信的走向人群。幾秒鐘後,他回來了,手上拿著那輛小汽車。
「你好棒!」我說:「你真的是個大哥哥了。」
兒子挺起胸,很得意的。
這個事件,對他而言,並不是個考驗,而是個獎賞。
媽媽的心事
媽媽們的心事都很平凡,可是都是「心事誰人知」。
孩子不吃飯的擔心孩子不吃飯,孩子長不高的擔心孩子長不高,孩子長不胖的擔心孩子長不胖,孩子長胖了又擔心太胖。是多慮嗎?天曉得,因為每個人的成長都只有一次,沒有人知道如果沒有媽媽這樣跟著擔心東擔心西,孩子是不是真的就不能好好長大;可也沒有一個媽願意拿自己的孩子來嘗試,如果自己不這麼擔心東擔心西的,孩子是不是就真的不能好好長大。所以媽媽們就繼續這麼下去,每天擔心東,擔心西的。
有些媽媽四處詢問,你們平常都帶著孩子做些什麼;有些媽媽到處打聽,最近有沒有媽媽要成立play group的,我們想跟;有的媽媽給孩子讀經,想讓孩子更有定性;有的媽媽給孩子學畫和韻律,一面玩兒一面有伴。
另外有一些屬於媽媽們的心事,比較深比較重。好比說,媽媽們心裡會想著,我該不該回去上班?回去上班,可以增加一份收入,可以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可回去上班,孩子就得在幼稚園裡一呆十二三個小時,要不就是小學下了課,就得上安親班,等著媽媽下班。
「光想到就心酸。」有位媽媽這樣說。
是啊!每個媽媽想到自己的孩子正在某個地方眼巴巴的等著自己,都會心酸。
好吧,那就別上班吧!
可不上班有不上班的壓力,孩子如果還沒上學,那還有話說,如果孩子上了學,家人難免會說話,整天在家裡沒事做,又不去上班,當少奶奶嗎?如果家裡不缺這份收入,那媽媽們或者可以堂而皇之的說:「我老公說,不差我這份薪水。」可如果,就真的差那份薪水呢?那媽媽就必須面臨這樣的抉擇,要不就是忍著心痛硬著心腸上班去,要不就是頂著家人不諒解的眼光繼續在家裡當「呷卡歹」的米蟲。
即使媽媽們臉皮夠厚、神經夠強,硬生生的「盧」在家裡當專職媽媽,可心裡還是難免有個小小的聲音這樣對自己說:「為了孩子,為了這個家,我奉獻了我這一生中最好的時光;可等到有一日,你們不需要我了,可以自己飛了,我又要到哪裡去找回我失去的時光?」有時候,工作不僅僅代表著一份薪水,也代表一片天空;而如果,媽媽們為了讓孩子能夠在家吃熱熱的晚飯,能夠不要在安親班裡上「第二個學」,捨棄了那片天空,是否,有一日,當她懷念起那片天空時,那天空都能找得回來呢?
說台灣少子化,可背後真正的問題是,這年頭,有哪個頭腦清楚神經正常的女人,願意犧牲自己大好的前程和錢程,然後到老了被這個社會一腳踢開說妳「過時了」?政府與其灑錢鼓勵生產,不如想想辦法,讓這些終於對家庭盡完責任的媽媽們,得以有尊嚴的重返職場,好讓她們在當媽媽時可以安心當媽媽,不要讓「二度就業」,變成不合時宜和低價勞力的代名詞。在社會價值觀轉變之前,這個問題的答案依舊在風中。
To work or not to work, that is always the question.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