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在講小桃兒給兒子聽的時候,仔細翻了一下讀物的來源,原作是授權自法國的兒童讀物,坊間另外一家的兒童期刊―小太陽,也是翻譯自法國兒童讀物的產品,而炙手可熱的巧虎則是日系的兒童讀物。
 
三種刊物都看過,全盛時期是同時訂了兩種刊物,當時是存嘗試的心態。孩子快一歲的時候,業務員就神通廣大的打電話來,問我要不要訂雜誌。
 
「這麼小聽得懂嗎?」我懷疑的問。
 
「可以可以,」業務員篤定的說:「你不要以為孩子沒聽進去,其實都有。」
 
我半信半疑的訂了,可是到現在始終不確定,業務員說孩子有聽進去這件事情到底有幾分真。訂了兩份雜誌,有一部分是基於補償心理,當時還在上班,能陪孩子的時間有限,總想著多給孩子些什麼,於是又多訂了另一家雜誌。當了專職媽媽以後,多了些時間多看多找,才發現,其實坊間的讀物很多,並不一定要依賴期刊來帶領孩子。當然,期刊也有它的好處,對於沒有時間自己找教材和給孩子安排活動的兼職媽媽們,期刊每個月有固定的主題設計,不失為一個方便的選擇。
 
比較三種兒童期刊可以發現,基於國情和對於兒童教育的理念,歐系和日系讀物在精神上有極大的不同,歐系的讀物內容比較側重遊戲和生活體驗,而日系則相當注重生活常規的培養(不知道是不是到台灣之後入境隨俗才改成這樣的),共同的好處是,可能基於近年來大家對於EQ的重視,都對孩子的情緒問題有相當多的處理和討論。
 
常規是不是那麼重要呢?我想這是一個見人見智的問題,有些媽媽並不喜歡用這種方式來教導孩子,有些媽媽則覺得這是一個讓孩子比較快速社會化的方式。不可否認的,用一個孩子喜歡的小偶像的影片和故事來教導孩子常規,的確比媽媽的碎碎念來得有效,很多時候,我要兒子不要做的事情,他都不予理會,像是不要在浴室裡跑來跑去,免得滑倒;可是有一集的巧虎剛好提到這件事情,兒子看了之後就不再在浴室裡奔跑了,而且進了浴室還會小心翼翼的說:「巧虎把拔說,在浴室裡要小心走。」
 
不知道為什麼,在歐系的刊物裡面似乎鮮少看到這樣的場景和對話,難道外國人都不擔心孩子會受傷嗎?為什麼他們似乎並不重視這樣的事情呢?
 
後來我自己的體驗,用偶像來做教導畢竟是有時效的,當「巧虎的把拔說不要在浴室裡亂跑」這句話多說幾次以後,兒子開始拒絕服從,因為他發現好像幾次亂跑了也沒事,於是他又開始嘗試「違規」了,一直到後來他因為不小心在浴室裡滑倒了幾次,才警覺到這件事情是真的,然後「在浴室裡亂跑」這個景象才慢慢從家裡絕跡。
 
孩子的常規究竟要如何學習?當然,諄諄教誨可以是一個方式,偶像示範可以是一個方式,處罰或者會是最立竿見影但也是最糟糕的方式;我想,對孩子而言,最深刻的方式或者是讓他自己做嘗試,當他發現在浴室裡跑真的像媽媽所說的一樣是會滑倒之後,他會從自己的經驗裡面學習到這一點。當然,有如野生動物般的孩子有時候高興起來還是會忘記痛苦經驗,這時候媽媽的碎碎念會比之前沒有經驗佐證來得有效許多,或者媽媽可以適時提醒一下:「上次你在浴室裡亂跑結果跌倒了,這次不要再跑了!」。
 
是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必須透過自己親自嘗試錯誤之後來學習呢?有些真的會要人命的事情該怎麼辦呢?像「過馬路一定要牽著媽媽的手」這件事情。
 
我自己的經驗,當媽媽說的話的真實性在孩子的生活中被多印證幾次之後,孩子會逐漸相信「媽媽說的話是對的」,然後,媽媽的碎碎念會比之前來得有「公信力」許多。也就是說,與其阻斷孩子所有的嘗試錯誤的機會,讓他們用「遵守規矩」的方式來學習,不如讓他們在不會受傷的小事情上犯錯,去理解到,無須每一件事情都透過痛苦的失敗過程來習得,而可以借重「媽媽的教導」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傷害。
 
我想,或者某些國家是用這樣的方式來教孩子「常規」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rryonthefir 的頭像
    berryonthefir

    寄生草莓的幸福小舖

    berryonthef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